斗拱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斗拱知识

斗拱的发展历程

来源:光翔斗拱厂家 日期:2023-05-18 15:16:04

斗拱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西周至南北朝:这个时期的斗拱主要是用于托扶栋梁,增强梁架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初现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2. 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的斗拱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从此时开始,斗拱就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宋代书籍《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3. 明代至清代:及至明代,柱头间开始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斗拱强烈的秩序感与空间感,能够给人以无以伦比的艺术感染力,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值得我们去探寻、去研究,传承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