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金属斗拱如何做好防水工作?
- 下一篇:金属斗拱结构和古建筑榫卯结构区别
一、斗栱的作用
首先说说斗拱的作用。斗拱,层层出跳,繁复无比。一望即知它有增大挑檐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比如把头绞项作,毫无出跳,用一个泥道栱,究竟是为什么?实际上它可以增加桁檩与柱的接触面积,减少梁端地剪力。即使是在现代工程中,梁端剪力也是工程中需要特殊注意的问题。极容易在地震、人员聚集等极端情况下发生断裂。
古代房屋的一排排桁檩可以看作是一组超静定梁,屋面层是一组空间桁架。铺作层作为两者之间的连结,斗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白了,斗栱就是一组复杂的空间桁架。负责把枋,桁传下来的纵向荷载;椽,飞子传递下来的斜向下荷载;因为柱的侧脚和生起而形成的斜向内荷载等不规则方向的荷载整合呈纵向荷载,向下传递,一路通过柱,柱础,台基传导到大地。
在其中,屋面荷载分解一下,是垂直向下和水平向内。由于重力的作用,柱的生起与侧脚也会产生一个水平向内的分力。这必然造成柱头与栌斗之间榫卯结构上的剪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昂出现了。
在上一段话里,历数斗栱这一空间桁架总承载的荷载大多是从上到下的,从外向内的。而几乎不见从内向外的荷载。照理说,这样的条件必然造成栌斗与柱头之间存在剪力,柱头榫卯出现弯矩的情况。这种弯矩的存在对于斗与柱之间的榫卯结构是致命的。然而事实上这一弯矩却几乎没有出现,究其原因,是从唐代就定型了的构件——下昂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斗栱的变化
正因为这样,也就不难理解明清下昂由斜向直构件变为水平曲构件的荒谬性!不但会造成柱头榫卯的过早损坏;而且会使整个铺作层过分内擫,造成不稳(这与柱子的侧脚与升起造成的柱枋层内擫不同,柱之间有枋连结,且轴向应力与榫卯结构中榫的方向平行,不造成剪力,柱枋层内擫能有效增加木架构的稳定性);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木材是一种各向异性的材料,直构件可以通过循纹顺理取得最好的力学性能,而曲构件则不能,这必然造成昂本身的质量下降。最后,同体积的曲构件与直构件相比,锯作过程中对材料的浪费必然加大。总体而言,现代将明清时期的下昂称之为假昂真是实至名归。本人对斗栱退化这一现象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斗拱的退化,应该就是审美观念与结构需要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明清繁文冗节的大行其道这一精神现象造成了对繁密小斗拱的审美需要,而不是唐代简洁硕大的形象。于是斗栱便由大变小,由疏朗变繁密。其次是明清朱程理学的泛滥,造成了对过分平,直,正的审美需求。为了使得物质服从于精神需要,屋脊的曲线,檐口的曲线就全部变直,两山部分由斜变正。于是生头木消失了,柱的生起取消了,柱的侧脚也取消了。这些构件已经消失,为了保证柱头榫卯不出现外向剪力,所以,下昂必须变化。于是,下昂成了假昂。
当代中国又开始新一轮的发展,审美重新变化。而且土木工程的发展也能使我们从力学上认识唐宋斗栱的科学性,认识明清斗栱的不合理性。所以现在一部分人开始有了“厚唐宋而薄明清”的倾向。当然,在天宫楼阁与藻井等处,繁密的小斗拱还是具有它无可替代的美感,只不过这种繁密的美感需要一种统一的色调。如果形式与颜色一并复杂起来,那么这个构件很难在美学上取得称赞。
三、斗拱的类型
这一小节由于本人阅历少浅,参照粱公《中国建筑史》第五章《隋唐续》加以编写。对于读之艰涩的白话文,用现代文转述,并加以其他方面的征引。
1、单斗只替
是最简单的斗拱。在柱头栌斗上加一条替木来承托梁和抟。如果用补间铺作,亦用大斗一枚。实例:大雁塔,香积寺塔的斗拱。现存最早的实例,北齐石柱上小殿。
2、把头绞项作
(清式称一斗三升) 玄奘塔及净藏塔均用一斗三升。玄奘塔大斗口出耍头,与泥道拱相交。其转角铺作则侧面泥道拱在正面出为耍头;其转角问题之解决甚为圆满。柱头枋至角亦相交为耍头。净藏塔柱头之转角铺作,则其泥道拱随八角平面曲折,颇背结构原理。其大斗口内出耍头,斜杀如批竹昂形状。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两侧回廊斗拱则与玄奘塔斗拱完全相同。其实本人从网络上看到一种解释,说把头绞项作”实是“耙头交项作”的讹称。不妨可以这样理解:将此铺作反过来,是否觉得它是否像一“耙头”(农耕用具)呢?
3、双杪单拱
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柱头铺作出双杪,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以承橑檐椽。其柱中心则泥道拱上施素枋,枋上又施令拱。拱上又施素枋。其转角铺作,则角上出角华拱两跳,正面华拱及角华拱跳头施鸳鸯交手拱,与侧面之鸳鸯交手拱相交。此虽间接资料,但描画准确,其结构可一目了然也。
4、人字形及心柱补间铺作
净藏塔前面圆券门之上以矮短心柱为补间铺作,其余各面则用人字形补间铺作。大雁塔门楣石所画佛殿则于阑额与下层素枋之间安人字形铺作,其人字两股低偏,而端翘起。上下两层素枋之间则用心柱及斗。现存唐宋实物,无如此者,但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则用上下两层心柱及斗,与此画所见,除下层以心柱代人字形铺作外,在原则上属同一做法。
5、双杪双下昂
何晏《景福殿赋》有“飞昂鸟踊”之句,是至迟至三国已有昂矣。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出双杪双下昂,为昂之最古实例。其第一第三两跳偷心。第二跳华拱跳头施重拱,第四跳跳头昂上令拱与耍头相交,以承替木及橑檐榑。其后尾则第二跳华拱伸引为乳栿,昂尾压于草栿之下。其下昂嘴斜杀为批竹昂,敦煌壁画,所见多如此,而在宋代则渐少见,盖唐代通常样式也。转角铺作于角华拱及角昂之上,更出由昂一层,其上安宝瓶以承角梁,为由昂之最古实例。
6、四杪偷心
佛光寺大殿内柱出华拱四跳以承内槽四椽栿,全部偷心,不施横拱,其后尾与外檐铺作相同。
梁思成言:“木构斗拱以佛光寺大殿为最古实例。”此乃三晋五台山之寺也,哈哈,此乃桑梓之地,与有荣焉。